【五術堪輿學苑】

標題: 【類經 卷十七 疾病類 周痺眾痺之刺216】 [打印本頁]

作者: 我本善良    時間: 2012-8-31 21:34
標題: 【類經 卷十七 疾病類 周痺眾痺之刺216】

類經 卷十七 疾病類 周痺眾痺之刺216

 

 

(《靈樞‧周痺篇》 全)

 

黃帝問於岐伯曰︰周痺之在身也,上下移徙隨脈,其上下左右相應,間不容空,願聞此痛,在血脈之中邪?將在分肉之間乎?何以致是?其痛之移也,間不及下針,其 痛之時,不及定治,而痛已止矣,何道使然?願聞其故。

 

(邪,耶 同。

 

肉有分理,故曰分肉。

 

痛,動而痛也。

 

間不及下針,即不及定治之謂,言移易之速也。

 

音觸。)

 

岐伯答曰︰此眾 痺也,非周痺也。

 

黃帝曰︰願聞眾痺。

 

岐伯對曰︰此各在其處,更發更止,更居更起,以右應左,以左應右,非能周也,更發更休也。

 

(各在其處,謂隨聚而發也。

 

不能周遍上下,但或左或右,更發更休,患無定所,故曰眾痺。)

 

黃帝曰︰善。

 

刺之奈何?岐伯對曰︰刺此者,痛雖亦止,必刺其處,勿令復起。

 

(必刺其處,謂刺其原痛之處也。

 

治從其本,故可勿令 復起。)

 

帝曰︰善。

 

願聞周痺何如?岐伯對曰︰周痺者,在於血脈之中,隨脈以上,隨脈以下,不能左右,各當其所。

 

(能上能下,但隨血脈而周遍於身,故曰周痺,非若眾痺之左右移易也。)

 

黃帝曰︰刺之奈何?岐伯對曰︰痛從上下者,先刺其下以過之,後刺其上以脫之;痛從下上者,先刺其上以過之,後刺其下以脫之。

 

(過者,去之之謂。

 

脫者,拔絕之謂。

 

先刺以過之,去其標也。

 

後刺以脫之,拔其本也。)

 

黃帝曰︰善。

 

此痛安生?何因而有名?岐伯對曰︰風寒濕氣客於外,分肉之間,迫切而為沫,沫得寒則聚,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,分裂則痛;(邪氣客於肌表,漸入分肉之間,則迫切津液而為汁沫,沫得寒則聚而不散,故排裂肉理為痛。)

 

痛則神歸之,神歸之則熱,熱則痛解,痛解則厥,厥則他痺發,發則如是。

 

(痛則心注其處,故神歸之。

 

神歸即氣歸也,氣歸則熱,熱則寒散而痛暫解;然其逆氣仍在,故痛雖解而厥未除,則別有所聚,故或自上而下,或自下而上,他痺發矣,是名周痺,發仍如此。)

 

此內不在臟,而外未發於皮,獨居分肉之間,真氣不能周,故命曰周痺。

 

(真氣不能周,即氣閉不行也,故曰痺者閉也。

 

此節上舊有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九字,乃下文之誤復於此者,今刪去之。)

 

故刺痺者,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經,視其虛實,及大絡之血結而不通,及虛而脈陷空者而調之,熨而通之,其螈堅轉,引而行之。

 

(下之六經,足六經也。

 

大絡之血結者,宜瀉之;虛而脈陷空者,宜補之;寒凝而氣不周者,宜熨而通之;其螈堅轉者,螈急轉筋之謂,當針引其氣而行之也。

 

螈音熾。)

 

黃帝曰︰善。

 

余已得其意矣,亦得其事也。

 

九者,經巽之理,十二經脈陰陽之病也。

 

(意者,病之情也。

 

事者,治之法也。

 

九者,針也。

 

巽者,具也。

 

言其意其法,在乎九針,而經具其理,凡十二經脈陰陽之病,無不盡於是也。)




歡迎光臨 【五術堪輿學苑】 (http://m.wsky.ink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