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陰陽虛盛用藥寒溫辯】
陰陽虛盛用藥寒溫辯
夫傷寒發表攻裡之藥,寒熱殊途,用之一差,死生反掌。
所以越人、仲景深致意於其間也。
《難經》云:傷寒陽虛陰盛,汗之則愈,下之則死。
陽盛陰虛,汗之則死,下之則愈。
且寒邪之傷人也,有淺深焉。
淺者,汗之;深者,下之。
此古今不易之定法也。
方其風寒初客皮毛之間,陰氣乃盛,閉塞腠理,身中陽氣已虛,不能御衛,遂有惡風惡寒之證見焉。
當此之時,只宜桂枝湯辛甘溫之藥,助陽抑陰而發之。
陰邪既散,表氣衝和而愈。
經云辛甘發散為陽者是也。
不知用此而反以承氣湯苦寒之藥下之,表裡俱傷,不亡何待?表邪既罷,寒作為熱,陽陷入深而盛於裡,則津液消耗,腸胃燥澀,而臟腑之真陰虛矣。
陰氣既虛,即譫妄狂躁,煩渴惡熱之病而作也。
當此之時,宜用承氣湯苦寒之劑,扶陰抑陽而泄去熱氣,陽邪即退,胃中真陰來復,裡氣和平而愈。
《內經》所謂酸苦涌泄為陰者是也。
不知用此,乃以桂枝辛熱之藥助邪伐正,安有不斃者乎?所以仲景云:桂枝下咽,陽盛則斃;承氣入胃,陰盛乃亡。
良以此夫。
嗚呼,此論誠為傷寒汗下之樞機乎?俗醫不能達此為妙,昧於陰陽虛盛之道,悖逆此理而不殺人也,幾希。
經云發表不遠熱,攻裡不遠寒,豈虛語哉!
引用http://jicheng.sabi.tw/jcw/book/%E5%82%B7%E5%AF%92%E5%85%AD%E6%9B%B8/8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