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五術堪輿學苑】

 找回密碼
 【立即註冊】
查看: 505|回復: 0
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

【注音符號怎麼來? 國民黨黨史館有答案】

[複製鏈接]
跳轉到指定樓層
作者
發表於 2014-2-4 15:01:52 |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|倒序瀏覽 |閱讀模式

注音符號怎麼來? 國民黨黨史館有答案

 

記者胡健森/台北報導


許多人對於吳稚暉先生的印象,在於他擔任制憲國民大會代表,並將《中華民國憲法》交給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的歷史畫面,但其實吳稚暉也是擬定注音符號的重要人物,國民黨黨史館在彙整黨史資料時發現許多吳稚暉所留下的珍貴手稿,歡迎民眾前往參閱,並一探注音符號的歷史及演變。


國民黨黨史館表示,注音符號出於晚清大師章太炎以篆體為本設計的音符,目的是為了改善中文字「無音可讀」的缺點,一開始稱為「注音字母」。


民國元年,為了統一全國國音,推行國語運動,由教育總長蔡元培號召成立讀音統一會,委請吳稚暉籌備此事。


民國2年2月15日,吳稚暉受讀音統一會成員推舉擔任議長,展開注音符號設計的工作,當時參考日本的拼音辦法,希望將讀音統一,俾利推動國語運動。


吳稚暉在規劃上,花費不少心力,從聲母、韻母、介母三個部分,挑選出簡單易懂的符號,作為拼音的基礎,從此設計至今仍為大眾所慣用的注音符號。


民國7年頒布的「注音字母表」,共有注音符號39個,現行注音符號則為36個,消失的3個注音符號通常只在方言拼音中用到,因此被省略掉了。


民國7年11月,當教育部公佈「注音字母表」時,並不是依照現行慣例排比,現行的「ㄅㄆㄇㄈ」順序,是民國8年之後重新排列的結果,而且一開始也沒有一聲、二聲、三聲、四聲的聲調設計。


黨史館表示,吳稚暉以自己畢生精力推行國音統一工作,奠定了民國時期推行「語同音」的基礎,在黨史館的《吳稚暉檔案》中,仍保存了許多當初設計注音符號的底本、樣張與試寫等珍貴資料手稿,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前往參閱。

 


引用:http://n.yam.com/nownews/politics/20140201/20140201085946.html

 

評分

參與人數 1龍幣 +10 學習 +10 收起 理由
文昌 值得鼓勵。

查看全部評分

【自由發言誠可貴、言辭水準需更高、若有污衊髒言顯、術龍五術堪輿學苑、不歡迎的喲!】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QQ|【google翻譯】|【手機版】|【Archiver】|【五術堪輿學苑】 ( 皖ICP備11003170號 )

GMT+8, 2025-5-24 22:34 , Processed in 0.218736 second(s), 20 queries , Gzip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1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